劉帝
當前,輔導作業成為大多數中小學家長的常態。“不寫作業,母慈子孝;一寫作業,雞飛狗跳”是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。近日,濰坊高新區出台新規,叫停了“家長作業”。
時下,因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而引發的熱門話題數見報端。如江蘇一位家長因老師要求輔導孩子功課而退出家長羣,還有家長因經常不回覆家長羣的消息,被老師點名提醒後失控……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可言。大多數父母,白天在單位辛苦工作,晚上回到家想輕鬆一下,卻還要被迫完成老師留的“家長作業”。況且,這份“作業”動輒要做到凌晨,搞不好還破壞家庭和睦,難怪家長叫苦不迭。
“一人上學,一家上學”已然成為中小學生家庭的一種常態。父母不僅要督促孩子做作業,還要檢查課文背誦,考查單詞默寫,批改家庭作業,最後還要在作業或默寫後面簽上大名,交給老師審閲。家長抱怨自己承擔了教師應負的責任,幹了老師該乾的工作,也並非沒有道理。老師留家庭作業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學習成果,檢驗學習效果,以便調整教學進度,使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。若作業都改由家長批改,老師如何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呢?這難道不是教師和學校教育的缺位嗎?
其實,看似家庭作業引發的矛盾,暴露的卻是義務教育階段,教師職責與家長責任的衝撞。批改作業的確是老師工作的一部分,但在家庭生活中,力所能及地輔導子女也是身為家長的責任。應試教育模式下,高分才是王道,這也是迫使老師“填鴨式”教學,大量留作業的根源。而一名教師要負責幾十名甚至上百名學生,精力難免不足,這種情況下,家長在課後適當輔導孩子,也屬本分,不應過分較真,硬要劃清界限。而“禁止讓家長批改作業”的新規,初衷雖好,落實卻有難度。比如,政策雖然傳導到位,但不排除一些學校和老師仍然我行我素給家長佈置“作業”,或者變相“留作業”,變“要求家長輔導”為“家長自願輔導”。
一切為了孩子。給學生留作業也好,給家長佈置作業也罷,老師的初衷都是為了把孩子教好,都是為了孩子取得好成績。但凡事有度,過猶不及。老師與家長互相理解,互道一聲“辛苦了”,才是教育該有的姿態。